哪知道,刘子秋的话刚刚说完,门外便冲进来两个人,当场跪倒在地,齐声说道:“陛下,你都听到了,高丽贼心不死,一心要吞并我们,还望陛下替我们作主!”
冲进厢房的正是百济王和新罗王,高元刚才说的话,他们在大厅里同样听得清清楚楚,也都暗自心惊。如果高元的话属实,他们两个国家就危险了。别看他们在半岛称雄一时,但无论中原属于哪个朝代,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庞然大物。他们甚至有些担心,刘子秋会不会是把他们诓过来的。这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礼仪了,必须尽快把事情弄个明白。
刘子秋呵呵笑道:“二位王爷快快请起,有朕在,谁也不敢欺负你们!”看到高元脸sè有些难看,刘子秋也朝他点了点头:“当然,朕也不会允许任何人欺负高丽!你们都是大汉属国,就是朕的臣子,要相互友爱,和平共处!今天的事情就到此为止,都随朕来,痛饮一场,从此冰释前嫌!”
既然刘子秋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步,无论是高元还是百济王、新罗王,都不敢再有什么意见,只能连声应再次回到大厅。这场宴会一波三折,气氛自然不会融洽。何况高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矛盾重重,甚至说相互敌对也不为过。但在刘子秋的绝对强势面前,三位国王也只忍气吞声,接受刘子秋的调停,当场确定下各自的疆界。这样一来,三国的势力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浿水以东以南,而浿水以西以北则归大汉管辖。对于百济和新罗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基本维持了他们的原有疆界,而高丽则被极大地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狭长地带。
对于这个结果,高元既痛心又庆幸。他现在已经完全相信,这是乙支文德的一个yīn谋。乙支文德为了夺取王位,不惜与大汉、百济、新罗三方相勾结,否则又怎么解释那么多城池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部被汉人占领了?庆幸的是,他及时“醒悟”,先下手为强。更庆幸的是,刘子秋好面子,没有继续对他穷追猛打,反而出面协调,给高丽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
当然,现在的高丽变得弱小多了。过去在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当中,高丽最为强大,可以跟百济、新罗两国的联军相抗衡。可是如今,却比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要弱小很多。双方本是宿敌,即使有大汉从中调停,只要寻到机会,恐怕百济王、新罗王都不会对他手软,高元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只能努力寻求大汉的支持,再也不敢奢望从大汉那里夺取一寸土地了,而这也是刘子秋所希望的结果。
刘子秋不是没有想过彻底消灭高丽,但他知道,高丽建国何止百年,在当地的统治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如果要想彻底消灭高丽,势必要在当地开展一场血腥的屠杀,不到血流成河的地步,恐怕难以真正地征服一个国家。开疆拓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是建立在无数人付出生命的基础上,所以才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削弱并控制高丽,就成为代价最小而效率最高的办法。
当然,想实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需要一个契机,而乙支文德却在这个时候送上门来,想要施行缓兵之计,却被刘子秋将计就计。刘子秋一面和乙支文德虚与委蛇,一面使出雷霆手段加强对高丽各城池的进攻。同时,他又派人前往百济、新罗,邀请百济王和新罗王共商大计,三家平分高丽之地。
百济王与新罗王并非愚蠢之辈,对于大汉王朝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原本是心存疑虑的。只是刘子秋派出去的两名使者他们都认识,确实是乙支文德身边的亲信。这两名亲信原本跟随乙支文德一起出使大汉,后来乙支文德喝得大醉,这两人却被刘子秋带到了辽东城,也亲眼看到辽东城守等人的家眷被送入后宅。高丽人虽然不像汉人那么讲究礼仪,但母女共侍一夫这种事情终归还是让人十分难堪。这两名亲信害怕这种事情最终落到他们的头上,于是做出了明智选择,投靠大汉,替刘子秋向百济王、新罗王送信。当然,他们的随行侍卫都是刘子秋的人,一举一动都在汉人的控制之下,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正因为使者是乙支文德的亲信,百济王、新罗王才相信乙支文德也参与其中,所以欣然前来。
……
刘子秋这样谋划的目的,无非是想在高丽、新罗、百济之间建立一个平衡,让他们分不出心思来侵扰大汉。只要再过个三五年,新生的大汉王朝经过休生养息,进一步强大起来,在辽东站稳脚跟,也就彻底不用在乎这几个跳梁小丑了。然而,这次事件却取得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元回到平壤以后,一面收拾行装,准备迁往浿水以南,一面将乙支文德yīn谋造反的罪状公诸于众。在高丽,乙支文德拥有很高的威望,甚至直追高丽王高元。无论是朝中的文武官吏还是民间的商贾百姓,都不相信乙支文德会造反,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场危机的高元深信不疑。
这样一来,就让许多百姓对高元心生失望。很多人原来还想跟着高元南迁过浿水,现在都选择继续留在国内城、辽东城等地,成为大汉的子民。对于这样的情况,刘子秋自然乐见其成,毕竟这么大一片土地,也必须有人居住和生产。虽
>>>点击查看《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