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 帷幕徐徐拉开(中)
“先皇的几个儿子个个都非易于之辈,皆有一批追随者。比较起来,咱们陛下当时反倒有些不显山露水,是以没有掺和进夺嫡,而是在京里笑看风云。”
秦雷轻笑道:“想必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沈老爷子颔首道:“说得好,这八个字形象啊。几位殿下协商不成,便各自领军厮杀起来。那些门阀有的参与进去,有的冷眼旁观。一时间大秦境内烽烟四起,一片狼藉。”
秦雷有些郁闷道:“然后东齐南楚便联手伐秦,是吗?”
老爷子点头道:“现在看来,当初陛下离奇驾崩的背后,就有南楚密谍的影子,赵无咎和诸烈乃是虎狼之辈,一直就在等待我大秦内乱的那一天,岂能错过。两国倾尽全力,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事情,秦雷还是有些后怕道:“当时我大秦面临的可谓是灭顶之灾啊。”
老爷子喝口茶水,有些激动道:“对几位殿下的行为,世家们终于愤怒了。一直隐忍不发的李家和皇甫家此时登高一呼,自然应者云集。大秦门阀积攒二百年的力量在那一刻爆发,瞬间湮没了几位兀自争斗不休的殿下,结束了这场纷争。”
秦雷知道他也是沈阀之主,如此描述正反两方也算合情合理。
沈老太爷继续感慨道:“几位殿下兵败被俘后,皇甫家和李家都有问鼎之心。当时处于最衰弱状态的皇家眼看要遭受灭顶之灾,此时文庄皇太后、当时的庄贤妃站了出来,她老人家敏锐的察觉到皇甫与李家不可能短时间决出胜负,在外敌压境下只能勉强并存。于是她找到当时两方争相拉拢的文官领袖文彦博,对他说了一句:‘二妇之间难为姑’。就让这位所谓的大秦第一智者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而没有投向任何一方,而是提出拥立当时势单力孤的信郡王殿下继位。”
“此时两国联军兵临城下,两家谁也不肯相让,也只能如此权宜。然后便开始携手退敌,那种在自己地盘上打的仗,损失极大。等到解了中都之围、又逼退两国联军。我大秦世家也几乎精锐尽失。而在此次抵御外辱中,文庄太后先是杖杀了欲弃城出逃的一百名士族贵戚,稳定了军心民心。然后在守城的几个月里,亲自带领着几万妇女救治伤患、送水送饭,为原本民心尽丧的大秦皇室挽回了不少人气。”
秦雷这才有些明白,为什么老二他们如此畏惧看上去和蔼可亲的文庄皇太后。随着沈老爷子缓缓讲讲,那段危机四伏的峥嵘岁月,在秦雷心中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这次决定国运的战役中,因为文庄太后表现出来的睿智果敢、宽容仁慈,甚至是狠辣坚决,一些担忧战后国家陷入分裂、从而影响既得利益的门阀,纷纷加入皇家的营阵,而当时,皇甫东进、李浑南下,中都城内没有人能镇得住场面。等到三国罢兵,两人回转中都时,在文庄太后这面大旗下,已经聚集了足以抗衡两方的力量。
而且经过此次亡国之危,大秦上下对内战深恶痛绝,此时谁若是挑起纷争,必然沦为千夫所指,永世不得翻身。皇甫家与李家也只得暂时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之后乃是李家与皇甫家对峙的十年。这十年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因拥立之功,位居左相的文彦博,他用文庄太后那套‘二妇之间难为姑’的理论,统合了首鼠两端的文官系统,真正成为说一不二的百官座师。
而即位之后的昭武帝一直表现平庸、甚至可以说是昏庸。没有沦为傀儡,全靠文庄皇太后在战争中攒下的威望,以及那些不希望两家上位的门阀的鼎力支持。
当时有个说法,文庄太后驾鹤西游之日,便是大秦改朝换代之时。是以争斗中的两方都没有把正统皇室看在眼里,认为在双方决出雌雄后,自然能仿效曹魏代西汉之事,问鼎成功。
在这十年间,恢复国力,复仇齐楚乃是主题,就连‘大秦第一聪明人’文丞相也认为势均力敌的两方不会轻易动手,这种均势应该会长期持续下去。
但是在六年前,李家的‘血杀’在一次没抱多大希望的刺杀中,意外击杀了皇甫阀主皇甫旦。随即,有些准备不足的李家向更是猝不及防的皇甫家发动了猛烈但明显缺乏后劲的攻势。
双方的争夺焦点乃是军队控制权。
大秦分御禁边卫四大军种。其中卫军皆为州府护军以及预备役,除了抵御外辱时,战斗力了了。边军战斗力虽然强悍,但要镇守东南两条漫长的国境线,在赵无咎和诸烈的窥伺下,谁也不敢调动边军的一兵一卒。而且严格说来,御林军也是禁军八大军之一,只不过其负有拱卫帝都重任,才被单独列了出来。是以在大秦国内,真正有决定意义的,乃是禁军序列的八支强军。
这八支军,除了皇家掌御林之外,李家掌三支、皇甫家掌着四支。因而皇甫家原本还占着优势。
但正如先帝去后,大秦群龙无首一样,皇甫家也是乱做一团。四大军中的将军校尉们得不到明确的指示,不得不各自为战。皇甫家趁机威逼利诱、拉拢分化。又派出士气大振的‘血杀
>>>点击查看《权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