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现实和道义
宇文虚中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
联金攻辽,就象一个大富翁和一个穷人比邻而居,大富翁想吞并穷人,扩大自家的地盘,于是找来一个强盗,对他说,干掉这个穷小子,他的地盘给你一半,他的财产全部归你。这件事如果干成了,大富翁的邻居随即由一个穷人变成了一个强盗,试想,从此以后,大富翁还有安稳日子过吗?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干的这档子事,如同邻居家进了强盗,我们不但不去救,还趁『乱』抢劫分赃,这种事不能干,缺德。
宇文虚中因此向朝廷提出了联辽论。
他认为,自女真侵辽以来,辽朝向幕本朝,一切恭顺,如今舍恭顺之契丹,而以强悍之女真为临,恐中国边患未有宁期,不如联辽抗金。
从道义上来考虑,太宰郑居中和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也有论述。
以太宰郑居中为首的主和派大臣坚持坐观论。
他们奏请皇帝,守盟誓,罢使节,严厉谴责蔡京、童贯身为国家重臣,废弃祖宗盟约,凭空制造事端。
郑居中在奏章中说,澶渊之盟后,两国百年平和,边境宴然,兵不识戈,农不加役。今若毁约背盟,自当仔细计议,何况用兵之道,胜负无常,即使获胜,府库乏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也是蠹国害民之举,如果失败,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郑居中责备蔡京,作为国家元老,却不守信用,妄起战事,致生灵涂炭,国家危亡。他侃侃而谈,蔡京一句话就把他堵了回去,“这是皇帝的意思。皇帝无法忍受以大宋之强大,每年却要交给辽国五十万岁币的耻辱。”
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也反对与金联袂攻辽,他说,国朝初年,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曹(彬)潘(美)之能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唯独燕云未下。何况今日,怎可轻议?且百年盟誓,一朝弃之,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休息矣!
他的这份奏章看上去是直截了当地反对出兵,其实是曲折隐晦地否定了做这件事情的人。说白了就是告诉皇帝,这件事是件好事,平燕策也不错,但能不能做好,要看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去做,眼下这个时候,由现在这帮人去做,中国肯定完蛋。
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当权派信心十足,坚决支持皇帝的主张,认为中国与契丹虽为兄弟之邦,然百余年来,彼常开边衅慢我者多矣。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今我不取燕云,女真必强,中原故地将不复我有。
这话说得也是感慨激昂,无可辨驳。
皇帝听到这些话,人有些晕乎,本来他雄心勃勃,要收复幽云之地,完成祖宗未了之大业,结果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他也知道,这些反对者也不是吃饱了撑的,他们说的话也是实情。
这时候,马政、马扩已经出使归来,金国使者也到了汴京,但随即传来辽金议和的消息。
中书舍人吴时上书阻谏,极力劝阻皇帝不要背弃百年盟约。接着又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让皇帝下了决心,不再联金攻辽了。
第一件事是奉命远赴高丽,为高丽国王治病的两名宋朝医官回国了,他们特别捎来了高丽国王的口信,“闻天子将用兵伐辽,辽乃兄弟之国,存之足以为边捍,女真虎狼耳,不可交也。”高丽王建议大宋皇帝存辽、援辽,以辽之军力为宋捍边。
这个主意与宇文虚中的联辽论,倒是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关键不是这个,而是大宋联金攻辽一事连高丽人都知道了,那也就没有秘密可言,辽人会加以防备,会改变策略,比如与金国主动议和,如此一来,收复故土也就难上加难了。
第二件事是一个叫安尧臣的草泽小民给天子上了一封万言书,其中历数朝政之失,宦官之横,他认为今日之患在内不在外,故晚上睡不着觉,日日夜夜为皇帝但心。临了还把童贯、蔡京、赵良嗣这帮人骂得狗血淋头,说他们不知唇亡齿寒,相互勾结,献平燕之议,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个草民不可能知道朝廷机密,这个安尧臣显然受到了主和派大臣的指使,由此可以想象朝廷反对派为了阻止联金攻辽,已经想尽了办法,用尽了手段。
安尧臣的万言书让蔡京、童贯等人切齿痛恨,纷纷主张以妄议时政,诽谤重臣之罪,予以严惩法办,但皇帝要考虑到朝廷的稳定,所以他对这份万言书表现的颇为大度,除了对书中安尧臣对蔡京、童贯等人的指责不以为然外,也承认安尧臣所言并非全是虚妄之谈。皇帝认为其忠心可嘉,非但没与治罪,还赏了安尧臣一个八品承务郎的官职。皇帝用这种办法安慰那些主和派大臣,朕接受了你们的劝谏,不要再闹了。
第三件事就是西北战场遭遇大败,西北战事陷入僵局。
依照童贯的《平燕策》,欲收复燕云故土,先击西夏,稳定西北边境,而这个计策已经实施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实施的第一步是任命童贯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统率大军讨伐西夏。
出征之前
>>>点击查看《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