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有难处
虎烈军攻占顺化渡和红林渡,成功开辟新粮道的消息传到兴庆府后,皇帝和中枢大员们非常震惊,宰相梁乞申马上建议皇帝,准备撤离兴庆府,到河西建行帐以策安全。
李仁忠坚决反对。形势远没有危急到撤离京都的地步,此策绝对不可行,以免动摇军民之心。
“我也没有说马上撤离。”梁乞申说道,“但我们必须做好这种准备,以防形势骤然恶化,措手不及。大夏自立国以来,虽然屡遭宋辽攻击,大宋甚至兵临灵州,但我们却是第一次在今天这种情况下被敌人『逼』近京畿。”
梁乞申这句话一说,李仁忠黯然苦叹,皇帝和其它几位中枢则是悲苦无语。
今天是什么情况?李乾顺自三岁登基开始到现在快四十年了,这四十年里王国内忧外患战争不断,国力遭到了空前消耗,至今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正因为危机重重,李乾顺十六岁亲政后力推新政,但新政严重损害了党项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使得朝堂上的汉蕃矛盾愈发激烈,远甚于李乾顺亲政之前的外戚专权之祸。这种情况下,大夏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它就象一匹伤痕累累的西北狼,虽然看上去雄风犹存,但其实不堪一击。大夏国祚摇摇欲坠了,契丹人瞬间败亡的灾难有可能在大夏重演。
从皇帝李乾顺、宰相梁乞申到中书、尚书,大家都清楚目前的财政状况,大夏的的确确打不起这一仗。
虎烈军三月发动攻击进占前套,兴庆府为此不得不紧急集结军队。西夏全民皆兵,军队一旦集结,不但耽误农耕畜牧,还消耗粮食,时间越长损失越大。到了六月,虎烈军开始南下攻击贺兰山,这一仗肯定要打好几个月,西夏人又要耽误秋收秋种,所以今年的收成可想而知,假如宋军再从陕西一线发动攻击,那对兴庆府来说就是个噩耗了。
“大宋人北伐幽燕之前,连续攻击我们五年。好不容易议和了,晋王又要打代北,连续数战没有取得任何战绩,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前年大宋发动西征,几十万大军两路夹击,早已严重亏空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梁乞申摊开双手,摇头苦叹,“今年大宋再次发动西征,事实上他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我们已经无力抵抗。”
“现在很多人都在骂我,说我把军队集中在京畿,只顾夺取军权,不顾社稷安危。”梁乞申苦笑,“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把京畿军队调遣到南北两个战场,兴庆府就要调拨更多的钱粮军需到前线,就要征调更多的民伕运送粮草辎重,但兴庆府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国库空虚,确实无力去做。”
梁乞申大吐苦经,半真半假,不过国库空虚,钱粮武器严重度短缺是事实,就目前形势而言,集结主力于京畿,依靠黄河、贺兰山之天险,京都之坚固,重兵防御,的确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消极防御,可以节约钱粮,而敌军千里远征,消耗惊人,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战争的胜负最后就是拼钱粮,谁能坚持更长时间,谁就赢了。
前任宰相薛元礼和一帮汉臣就是坚持消极防御的策略,而党项权贵们不同意。多少年来,党项人在西北顽强支撑,靠的就是积极防御策略,这是大夏立国的根本策略,汉人却要把它改掉,这势必严重危及到国祚安危,党项人怎能同意?
梁乞申出任宰相,继续坚持消极防御的策略。仁多保国打算调集更多的军队到北线战场以包围虎烈军,但梁乞申最后说服了皇帝和中枢大臣,只给了仁多保国五万人,而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没有足够的军需。
战局的发展证明梁乞申的决策没有错误。如今虎烈军打通了黄河东岸,粮道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仁多保国的计策失败了,当务之急就是把北线兵力撤回来,死守京都,舍此以外,再无他策,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宋军如果发动攻击,李察哥在南线肯定守不住,他也要撤回来,最后双方在兴庆府决战,夏军能否守住京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京师失守的准备。当宋军和和虎烈军会师之后,京畿形势危急,皇帝必须撤离,带着行帐转移到河西,确保大夏国祚长久坚持下去。
梁乞申的策略很悲观,对夏军坚守京师没有信心,这源自财政空竭和汉蕃矛盾,但皇帝不愿做个懦夫,他要和西夏军民一起战斗,因此他拒绝了梁乞申的建议,急召仁多保国和李察哥回京,共商卫国大计。此时此刻,党项人要不计前嫌,放下仇怨,齐心协力,否则亡国的日子就在眼前。
七月中,汴京。
郓王赵楷、广阳郡王童贯联袂上奏,请求汴京发动西征。两人还密奏皇帝,详细说明西北策略,恳请皇帝同意他们的计策。
汴京已经和金人商定了攻击之策,这时接到太原的奏议,得知李虎已经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当即鼓掌相贺。在他们看来,李虎完了,云中路到手了,而金人则会和虎烈军打得两败俱伤,可能就此退出代北。
李虎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的前提是,西北军必须配合虎烈军,从横山一线攻击西夏,但汴京国库空虚,财赋不足,没有能力发动西征。宰相白时中和副相张邦昌都认为,目前河北山东的
>>>点击查看《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