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将木材运至黄河边,修建造船厂,建造船只……等周围的森林伐光了,那就是粮田了——此地便封给你了。”
卫敏喜出望外,犹豫片刻,卫敏扭捏的说:“不知主上打算怎么命名这处封地……哦,我虽然被称为卫敏,但把此处称为卫,也不合适,恳请主上另外想个名字。”
卫敏说着,齐策递上来当地的地图,这是封建礼的第一步,赵武需要在地图上标注此处的地名。
提起笔来,赵武思索片刻,犹豫的说:“干脆把此地称之为‘蒙’。”
齐策马上提醒:“秦国已经有了一块叫做蒙的封地。”
“无所谓了,我记得被称为唐的国家有两三个,被称为燕的国家也有两三个,至于被称为阳的国家有四五个,连南方楚国也有一个阳国(南阳),所以,世上再多一个蒙国也无所谓。”
赵武的意思是:卫敏这次获得封赏,纯因他心情好,给自己“蒙”来一块封地,所以应该被称为“蒙”。
卫敏——现在应该被称为蒙敏——对赵武的心思不了解,他还在为自己获得封地而傻乐,高兴了半天,他指着更南方询问:“主上,再往南去有一片大泽,还没有命名,请主上一并命名它。”
赵武坏坏的笑着:“既然此处的地理仿佛鸡泽,干脆就叫它‘鸭泽’。”
卫敏兴奋的拜谢……这厮的幸运立刻引起了随行武士的羡慕,大家都知道赵武这一趟旅行将封赏老臣,没想到赵武手头这么松,卫敏随随便便就“蒙”得了一片位于河边的肥沃领地。
这片土地确实肥沃,旁边是鸭泽,周围是森森的古木,这些巨大的树木对别人来说,可能是行动的妨碍,或者难以逾越的天堑,但对赵氏来说,那是数不清的财富。卫敏只要把族人迁居于此处,前期对此地的开发可以依靠贩卖树木获益,等到周围的树木砍光了,土地就平整为农田了,他将继续从农田中获益。
蒙敏的幸运立刻引起家臣的效仿,在剩下的旅途中,家臣们显得很殷勤,卖力地围在赵武身边讨好,而赵武也确实慷慨大方,他走一路封赏一路,原本被他视为股肱的家臣,被他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沿途……
如此慷慨的行为,被齐策赞赏不止,他凑在赵武身边低声自语:“‘吾土吾民……守土守民’。齐人曾不为人知的推进到此处,原本我们赵氏为了防范齐人,要花大力气构筑一条东部防线,但现在有了这些封臣,他们因为守土有责,便让我赵氏不花一分钱,建立起了东部防御屏障。”
齐策说的话,就是对“超稳定”封建社会的本质的描述:封臣们有了自己的封土,便拥有了自己的封民,这使他们成为贵族,封土封民是封建贵族立身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封地,他们就成了一位浪人(流浪武士),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以及贵族身份,在他们遇到侵略时,不用别人招呼,他们会自发的拼死抵抗。所以在封建社会,绝不会出现类似宋末、明末那种一两个金兵攻陷数座城市的现象——除非当地封臣们都死光了。
这些沿途的无主之地,如果由赵氏亲自开发,不免要动用大量的家族财力与物力,将这片土地封赏给功臣,功臣们不免要动用自己历年的积蓄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发,由此,本地的开发从动用赵氏积蓄变成家臣群策群力,赵氏自己不需投一个钱,事后能获得家臣交纳的“征税”,而且赵氏有功必赏的行为,让家族武士对家族充满凝聚力……
这“一举”何止“三得”,简直令赵氏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对于齐策来说,他本人当然期望这片土地能得到大力开发,因为他自己的封地就在黄河南南支流的南岸。如果这片土地开发完善,则意味着他本人的领地得以与赵氏本土沟通起来,再也不是“孤悬海外”——正因为如此,齐策才凑到赵武身边,假装低声赞颂,却把话清晰地传入赵武耳中。
赵武一路封赏下来,也带来另一种后果,随着他一路南行,家臣们不断的派遣自己的家臣赶往邯郸城,他们呼朋唤友,开始组织家族迁移的事宜,他们的行为,又使得这条道路上人员来往不停,原先偏僻的大路,顿时熙熙攘攘成了主干道。
穿过了鸭泽,快马赶来的筑桥队伍也赶到了这附近,在伯州平的规划下,鸭泽左右将修建起两座连通南岸的大桥,筑桥工程师们紧张的谈论着筑桥方案,索要着筑桥物资。赵武在鸭泽停留数天,见这项工程一时难以结束,便留下伯州平继续与筑桥工人商议,自己又带着大部队向黄河入海口行进。
秋末,赵武的队伍一边走一边伐木修路,一边接近了赵氏位于海边的飞地——东津(东晋),此时,晋军的战况也接踵而至。中行吴不愧是天生打手,他抵达皋落氏后,立刻分兵两路,自己带队直奔鲜虞,击破了集结在鲜虞附近的中山国残余分子,而后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前锋已经进入燕国,与久不通中原的燕国国君开始接触。
而另一路大军则由赵获统领——此前,赵获得到赵武的允诺,他将担任晋国东部防区最高长官,这也意味着中山赵氏将在当地
>>>点击查看《春秋小领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