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赴死军和未来的动向和表达一下对朝廷支援应有的谢意也没有提,满篇都是客套话,再就是希望圣上“保重龙体”什么的官样文章。
这反而让那些个把持了中枢的老学官感到欣慰。
躬请圣安之列的客套话估计李四本人也不会当真,不过是顺嘴说说而已。这个让老学官很不放心的李四没有只言片字提及对支援的谢意,说明还是把他自己个儿看成是朝廷的一部分地。在学官们看来,普天之下统统是莫非王土,朝廷增援了自己的子民,完全就是分内之事。李四要是大张旗鼓的表示感谢甚至说什么报答之类的话语,就等于是表明了和朝廷平等的地位,那才是这些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随着奏章一起过来的,还有一领子熊皮大氅和一封书信。
熊皮大氅一看就是地道的两辽物产,长毫整齐短毫平绒,除了两辽极北,别地地界儿还真生产不出这样的好皮货。
这熊皮就是再金贵,小皇帝和老学官们也不大关心,最要紧的还是那封书信。
有事不在奏章里直陈,而是再弄封书信出来,肯定是有很紧要的事情。
书信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天眉地肩规规矩矩,一看就知道是李四找人代笔之作。
盈盈满满好几页,千言文字也不是李四那个不怎么会写字地武夫能够写出来的。
“……自甲申而至乙酉,今已丙戌年亦……自崇祯而至弘光,今为兴武之朝……”前面寥寥数句都是说近年来所经历地剧变,后面的才是重要内容。
“自大行皇帝授于
,臣疏于职守,鲜有传道授业之机。旋刀兵乱起难,更罕有机缘,每思及此,深感愧对大行皇帝托孤之重,惶恐不盛……”
李四的太子校典还是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授予的,也没有上过多少课程,更没有能够给于当时还是太子的兴武小皇帝多少指导,这是李四的遗憾。
“今大统已定,赴死之士待命,后方稍安,可大军北伐,光复北都兴我汉家,指日可待。终有闲暇,思圣君大业,当是需臣效力之时。两地相隔,特以书之,若有不解指出,学官可解。今岁课,谓之民本……”
现在的情况好转了,李四也能腾出时间来继续给皇帝上课了。只不过淮西和南都距离太远,可能说地不尽翔实,好在有那么多老学官们,可以弥补。好了,忠诚伯要开始上课了,第一课,就是要说说什么是民本。
“所谓民本,即民为根基,官为枝干,皇为末叶……春秋往返,末叶枯荣,可见枝干凋零否?”
这样地也就是李四敢这么当面锣对面鼓的说出来。老百姓是树根,官僚是枝干,皇帝只不过是树上的叶子,每到春秋季节,树叶子就哗啦啦地往下掉,可枝干不会动。
“然叶,虽为末亦为……,若到世无旷夫家无怨女,人人不饥不寒,生民养生之时丧死之际无憾,此为王道之始也。”
“王道一事,知易行难。江南富庶,可为王道之。然则穷荒僻野之地,何为?”
“唯有民心!”
“民心,实为洪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然则稍加导引……”
李四的这封书信,可谓苦口婆心。前半部分还是满嘴仁义道德,满篇地民本民心,后半部分却是让人匪夷所思。按照李四的硕大,民心已经不是决定一切地根本力量,而是可以借助可以操纵甚至可以凭空制造的一种力量……
这可是和儒家的思想和境界完全违背,满篇都是厚黑之言,强调的更是“术“势”两种力量。看李四的这个意思,这位太子校典不是要把圣天子教导成正大光明的明君,而是弄一个王莽之流的人物出来……
这可比所谓的帝王心术更上层楼,在很多地方,小皇帝看的似懂非懂,好像是有那么个道理,可仔细一想,又完全不是那么回子事情……
“忠诚伯之言差矣,只要民心向我,不管是李闯的百万贼军还是满洲十万铁骑都不足为虑。民心所向是要朝廷仁政为先,轻徭薄役为基。是非黑白善恶美丑,亿兆百姓看的清清楚楚,这民心又如何操纵?”
……
南都和淮西不过是一江之隔,随着物资源源不断的涌入,各地民生迅速好转,最起码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惨剧。
在严寒之中,没有百姓因冻饿而死,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了不起的政绩。
朝廷里的支援从东往西,赴死军通过种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取得地物资从西往东,两个方向的补给让淮西和豫东的百姓取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再不必为明天的衣食而焦虑。
虽然这些物资还不可能支撑整个淮西到夏粮收获的季节,最低限度也能维持到天气转暖。只要天气暖和了,粮食的消耗也就小一些了。老百姓们不是没有过过苦日子,知道应该如何维持生计。
只要天气暖了,新鲜的柳叶子,肥美地榆钱甚至是一些瓜瓜果果的东西也下来了。
虽然这些东西不能完全代替粮食,可也不会饿死人了。只要大帅那边零星的支援不断,大伙儿挺一挺也能熬过去。
可
>>>点击查看《甲申天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