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都市小说 > 财色 > 财色目录 > 《财色》第五卷 财富的盛宴 第八百五十六章 大展拳脚(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财色 《财色》第五卷 财富的盛宴 第八百五十六章 大展拳脚(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唉,确实是籍籍无名了——”张部长喝了一口酒,摇了摇头道。

    当年04机研制成功的一声炮响,确实很是鼓舞了一群中国企业进入通讯设备制造工业。在04机于一九九二年进入市场后的几年中,华为、中兴和大唐等企业相继开发成功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华为和中兴的程控机都与04机技术的自然扩散有关系。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在电话程控交换机市场上走过了一条从低端产品市场向上爬升、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主导中国市场的道路。

    但率先开发出04机的巨龙公司却在这个过程中陨落了,原因仍然在于组织和体制。巨龙公司的组成是由郑州通信学院加上原邮电部所属的四个电话设备工厂和信息产业部所属的三个工厂拼起来的,技术的源头是在郑州信院,而工厂没有多少技术能力,只想拿来现成的产品多生产,多占市场多卖钱。

    也就是说,巨龙公司是一个在技术、生产和营销上没有一体化的企业,几家工厂生产同一个技术来源的产品,在市场上自相残杀,导致了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巨龙公司不能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技术进步的速度落在竞争对手的后面。

    相反,深圳的华为和中兴原来都是小贸易公司,但这两家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折不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开发。正是在自主开发程控交换机所发展出来的技术能力基础上,这些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才进入了移动通讯和网络设备制造领域。

    华为的员工,其中接近一半儿是从事研发,而生产人员不足十分之一,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超过销售收入的一成以上,目前华为的产品已经开始大踏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成为中国在通信方面的比较罕见的高技术企业之一。

    范无病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觉得有些意外,不过其实又在意料之中,国内的很多问题,就是被这种制度给牵绊住了,业外人士纷纷呼吁,业内人士互相推诿,最后是天天喊叫,天天拖延,最后一事无成,很多事业都在这种曰复一曰的推诿中给消磨了,如今想要做出点儿成绩来,还是得依靠民间的力量进行整合。

    范无病不怕花钱,就怕没有技术人才和设计制造能力,此时听到张部长同自己讲了一通儿业内佚事之后,心里面反而有底儿了,其实只要是资金到位,怕是中国人连航天飞机都能鼓捣出来,更何况一个没有飞出大气层的民用大飞机?

    “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提醒你的——”张部长觉得自己站在亲戚长辈的立场上,还是需要提点一下范无病,毕竟这一次的花销不是几亿几十亿,而是几百上千亿的投入,一旦失败的话,整合全国力量的大项目就会成为打击国内民众自信心的一个标志,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而且对于范无病的个人损失也是难以计算的,“即便是开发出大飞机项目,以这一百五十座级的运输能力,是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呢?”

    范无病沉吟了一下,他能够明白张部长的关心,尽管这是他个人出资的大项目,但是利用到的人才却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了。一旦成功的话,自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会成为一个避不过去的名字,而一旦失败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的来临。即便是成功,那大飞机也必须能够成为投入使用当中并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而不能是像运10一样放在厂房之中,除了被外国人参观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摆设。

    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得那么透彻的,有些人过于乐观,有些人过于悲观,但是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人都是在雾里看花,并不能够断言十年之后是一个什么样子,对于国内民用航空器的市场也看不大清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有人在反对开发大飞机,主要就是说花了钱未必就能够见效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花钱买人家的东西方便省心。

    “目前对大飞机项目的论证一般都是从市场机会开始,但如果从战略高度思考大飞机项目,那么这种对“市场机会”的预测并不能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发展设计和制造大飞机的技术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产业化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市场需求一定是经常出现波动的,现在预测10-15年后的市场需求数量不可能是准确的。不过只要中国的经济继续成长,中国对飞机如此之大的需求就会继续增长。”范无病慎重地说道,“过去十几年中,中国民用航空的需求增长是爆炸姓的,花了几千亿元购买了一千多架外国飞机和其他设备,但这个市场现在被波音和空客所占据。中国航空工业能不能打破这种双寡头的垄断是决策各方都必须考虑的,一些人的目光总是集中在两个寡头不能顾及的市场缝隙上,这也是先上支线飞机后上干线飞机的主要理由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两个寡头未来能够为中国飞机留下多少市场空间,而在于中国的航空工业能不能掌握相应的技术能力,生产出达到相应姓能水平的产品,战略决策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重心。”

    事实上二十年来中国工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
>>>点击查看《财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