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太行山脉的天空阴沉沉的,凌冽的北风呼啸着刮过山脉,壶关前的官道上,挤满了被驱赶过来的人群和骡车,不时传来妇女和孩童的哭叫。
清军失去河东后,河南成为突出部,处于三面夹击之中,多半也守不住,在洛阳投入兵力和资源,都极易被魏军包饺子。
因此清军能够依靠的区域,就只有北直和山东之地,而这两地显然是养不起太多清军的。
高义欢让人掠夺河北的人口和资源,便等于再捅清军一刀,给多尔衮放放血。
现在魏军的骑兵也不弱,如果高义欢占据河东,兵锋威胁河北,派出骑兵出太行八径,袭扰河北,摧毁旗庄旗田,将成为常态。
高义欢觉得不用等太久,明岁清军估计就要饿死一半。
壶关城头,魏军将士看着大批的旗奴,扶老携幼的入关,几日间已经进来好几万,魏军并不担心他们来消耗粮食,反而十分的高兴。
这倒也不是出于民族情感,而是西魏国真的很缺人,新兴的豫陕军事贵族,需要大批的劳力来种地。
对此西魏国中,其实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军户控制了太多佃户,影响藩府的赋税,应该给难民分田鼓励他们开荒,提高百姓的积极性,而不能禁止百姓私自开垦,让他们论为佃户。
地多人少,一旦放开,佃户肯定会跑去开垦荒地,这样一来救损害了军队的利益。
就像满清有严酷的逃人法、圈地法、投充法来维持八旗的利益,保证有足够的旗田和旗奴来耕种一样,高义欢这个时候,也要维护魏军的利益。
这时大批百姓涌进关内后,数百魏军骑兵疾驰而回,为首一名掌旅奔至关下,便急声喊道:“鞑子来了。”
骑兵呼啸着冲入关内,吊桥立时就被拉起,不多时,便听见山谷中蹄声隆隆,奔来无数清军……
淮安城外的江面上,一艘艘满身是伤的战船,出现在守军的视野里。
一艘大船靠近码头,放下船板,惊魂未定的朱慈烺,脸色惨白,看见来迎接的大臣,只说了一句话,“快派兵接应靖国公!”
淮安城北,三十余里处。
天空中飘着大雪,在黄河两岸,突然出现一大片人潮,前面看去人少,可越往后,人群却越密集,仿佛是钱塘江涨了潮。
从天空俯瞰,这股绵延数里的人潮,全都是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士卒,他们相互搀扶着,快步往南走,不时有人栽倒在雪地中,周围士卒却没看见似的,继续往前走。
高名衡被几员士卒架着,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他的身形狼狈,身上穿着的绯色官袍,满是污泥,头顶的乌沙帽也不知道掉哪去了,头上白发蓬乱,已经没有督师的威严,成了一个枯瘦的老头。
“到何处呢?”高名衡喘息着,嘴唇干裂,双目无神,脸色惨白。
“阁老,已经过了三义镇,快到淮河了!”部将嘴里哈出团团白气,喘息着说道。
高名衡闻语脸上出现一丝潮红,他左右张望了一下,似乎是在寻找什么。
这时他看见旁边有一处土丘,“扶我上去!”
一行人喘息着爬上土丘,高名衡望了望眼前的明军队伍,寻找人群中的旗号,嘴里呢喃着念道:“奉节~忠贯~广陵~建武~捧日~”
看着经过明军的旗号,大多数精锐都成功突围,高名衡老泪纵横,终于支持不住,一屁股跌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总算是冲出来了。
清军凭借骑兵的优势,先一步抢占了宿迁,并在两岸构筑阵地,挡住两岸明军继续南撤的道路。
明军几次冲击,都没能冲开阻拦,本以为要全军覆没,不想战斗到最关键的时刻,清军的进攻却忽然一松,让明军凿开了清军的阻拦,几十万人争先恐后的往南逃。
这时高名衡看着低头前行的明军,不禁长长叹息,心如刀绞,明军虽然冲了出来,但元气已经大伤,短期内已经没有资格参与天下的角逐了。
这时一队建制完好的明军,却逆流而来,为首一将骑马来到高名衡面前,执礼拜道:“卑职见过阁老。”
高名衡问道:“你是哪一路的兵马?”
“卑职张国维,是淮安来的守军,奉命来接应阁部和靖国公!”将领说着左右看了看,又问道:“阁部,靖国公呢?”
“靖国公率忠武镇,在后断后,你速去接应!”高名蘅急声道。
“遵命!”张国维一抱拳,奔回战马旁,飞身上马,率部往北方急驰而去。
河东事急,多尔衮率领主力回师,掩杀明军的清军,并不多,由尼堪率领着,一路追杀到淮河附近。
淮河边上,河面上明军战船来回穿梭,接应大军过河,黄得功身穿银甲,手提铁枪,勒马驻立在岸边,身上鲜血浸透。
数万清军追至岸边,尼堪勒住战马,看见黄得功和数千明军骑兵驻立河边,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远远看着北岸的明军,一个个的上船,最后黄得功一拉马缰,也拔马上船。
淮安
>>>点击查看《南明大丈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