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德国的历史建筑修复之路,既可以看到德国人如何向意大利、法国及英国学习,也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德国所走的线路独特而富于启迪。
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诸国民族主义激昂,在德语区尤为激烈。一些荒废已久的大教堂诸如科隆大教堂、城堡诸如马林堡、以及中世纪老城诸如纽伦堡迅速跃升为民族的象征而得到关注并逐渐得以修复。其中科隆大教堂(K?lner Dom)的完工尤其体现了民族的超级自尊。该教堂始建于 1248 年,16 世纪停工,直到 19 世纪初尚未完成,以致一架中世纪起重机在工地滞留 3 个世纪之久。18 世纪 70 年代,哥特式建筑被誉为德国的民族象征,科隆教堂被德国人当作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 1814 年莱比锡战役的胜利,科隆教堂的完工甚至与德国的统一联系到一起,足见其重要的政治象征地位。经过 20 来年的筹备和前期修复之后,1842 年,在科隆大教堂重启建设的盛大庆典上,屹立了 3 个世纪之久的中世纪起重机吊起第一块石头,正式启动「基于圣址之上,标志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虔诚、美以及信仰的永恒纪念」的宏伟工程。项目最终于 1880 年完工。
▲ 科隆大教堂 1996 年被列入 UNESCO 世界遗产名录
城堡以及老城修复热的同时还掀起旅游热。如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莱茵地区各色各样大小不一的城堡大多得到修复。修复后的城堡与其附近由半木结构房屋构成的传统小镇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构成该地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观光客。2005 年,莱茵河谷连同城堡、村镇一同被列入 UNESCO 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里依然是极富德意志民族色彩的热门旅游景区:有的城堡原样保留,有的以废墟呈现,有的则改造为城堡式现代旅馆。
海德堡:废墟风景如画
海德堡城堡初建于 13 世纪,几经扩建和毁坏,于 16、17 世纪重建为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成为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重要、最优美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此后历经战争、火灾及雷电的损害,虽曾有人提出修复,终因种种原因放弃。到文艺复兴时代,城堡已经沦为废墟。然而,时光的积淀以及蔓延于废墟之上茂盛藤蔓,却给城堡废墟裹上了另类的「风景如画」之美。
▲ 海德堡城堡 1880 年版《浪子他乡》插图
▲ 倒塌的炮楼 1871 年的出版物插图
英国风景画大师特纳(W. Turner)曾多次拜访海德堡,留下许多描绘城堡的画作。特纳对建筑的重现并非精准,却表达了「废墟风景如画」的审美理念。1878 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 Twain)也来到这里,两年后发表名作《浪子他乡》,多次提到海德堡。他写道:「自然懂得如何装扮废墟,使之获得最佳收效……它以一种将自己立于风景如画的姿态倾斜。」几年后,有关海德堡城堡的修复,却导致了一场持续 20 年之久的大论战。直到 1905 年,斯特拉斯堡大学艺术史教授迪欧(G.Dehio)提出「搁置争议、保持现状」的建议,争论才终于消停。迪欧认为,海德堡城堡内现存的奥托亨利宫废墟并不会因为结构性问题而导致坍塌,也没有足够的文献档案材料可供修复重建。
▲ 海德堡城堡现状
因此,不如让旧址以其原有的面目保存。于是,今天的海德堡城堡依然散发着一百多年前特纳所表现的风景如画之美。奥托亨利宫即便没有屋顶,也矗立如故。那座被马克·吐温赞赏的炮楼,依然以风景如画的姿态倾斜着。
>>>点击查看《欧洲建筑往事:保存废墟还是重现辉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