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粮仓里,负责管理。
“今年的计簿就不向朝廷交租。先开仓赈灾,再上书朝廷。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我一想起董卓霸占洛阳,明年春群雄伐董,今年河内的粮租我就趁机赖着地方挪用。
这话立即引起多数人反对。交租交粮在地方郡县的年终计簿上占据首要地位,任何郡县都不敢拒交粮租。只有我这位新任河内郡守敢冒天下之大不玮。我欲寻求支援,就问默然不语的荀彧:“文若认为如何?”所有属吏中他职位最大,而且他在众人当中无论才能或声望都是鹤立鸡群。
“救人要紧!”得到荀彧支持,我底气更足。荀彧补充道:“各县粮租还未收齐,只怕供应饥民还是捉襟见肘。”
“那就借粮!向各县豪强大姓们借粮,我们承认还利息。反正他们吃不完这么多粮食,放在仓库里也生不利息。”我一语惊人,河内门第大家的司马朗等人闻虎色变。郡守这一招可是要釜底抽薪,向各地豪强索要粮食。虽说是借,可什么时候还,到时候能不能还,大家心底没谱。
荀彧咳嗽一声,突然说道:“属下请退后更衣。”
以他的身份竟在大堂说出这样的话,自然另有玄机。等他先离开,我随后也借更衣为名退入会堂,找到他。
“向豪强借粮等于在铁公鸡身上拔毛,除非你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荀彧在僻静的地方与我私下密谈。
“我是借又不是抢。”我就是不明白这帮地方豪强凭什么兼并土地,鱼肉百姓后连骨头都舍不得吐一点。
“刘和兄新上任,没有声望,没有门第支持。河内豪强大姓不会相信你是借粮。大人首先要笼络当地门第大姓,树立威望。温县司马家族正好可以借助。”
司马家族从秦朝末年就定居河内。他们的祖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河内为郡,司马家族的子孙就以河内为家。历经八代人,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司马钧,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司马俊生京兆尹司马防。从东汉安帝开始祖孙四代都是朝臣郡官,世代显赫。是河内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家。司马朗就是司马防的长子,他还有个弟弟叫司马懿。由于年龄小,我没有征辟。
攘外必先安内。我采纳荀彧的计策,厚待司马朗,极力笼络司马家与修武张范家族。又听从司马朗的建议,效仿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得到当地豪强和士人的信任。不过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借出粮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当我为借粮还息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河内汲县传来的消息犹如黑暗中的一线曙光,给我一点启示。
汲县县丞朱应做了一项很大胆的举动:他严厉惩处当地两大犯法的豪强,然后没收其田产,取出粮食救济灾民。虽然杯水车薪,但暂时稳住汲县五千流民。同时他上书郡府,请求安顿流民。
我立刻将郡治迁移到清水河南岸获嘉,同时紧急召见朱应。朱应,字后福。他是丹杨故鄣人,早年做过县吏,后因政绩出色升任县令。因逃避党锢之祸,主动辞官归隐,不敢归家,辗转流落河内。汲县县令也是党人,宦官倒台后擢升县令,就辟用拥有基层丰富经验的朱应为县丞。
“十万流民呆在清河北岸,早晚滋生祸端。听说先生有理民治政的经验,你有什么计策安顿大量流民?”我向朱应请教。
“大人是要维持河内治安还是要安顿十万户籍?维持治安很简单,将流民们严厉限制在北岸,然后在人群里散布流言,诈称兖州今年大丰收,当地赈灾救粮,然后连赶带骗,将流民们往东边驱赶。大人肯兼用刑法和武力,流民们就会朝兖州方向逃窜。”
“你做事很利索,把人骗去兖州只牺牲沿途县乡,保全河内大部分郡县。我想安顿十万流民的户籍又该怎么做?”我心道:做基层工作的人总得懂点厚黑。
“调粟救民。又有两种办法: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究竟选哪种,还要看郡县粮仓有无足够的粮食以及运输役力来拨粮救灾。”
我大惊失色:这不是清代救灾的制度么?想不到汉代人就已经摸索出一套不成文的办法。“县丞真是位奇才!”我大大夸奖他几句。
得到上司莫大的鼓励,朱应精神大振,恨不得将平生本事展现在我面前:“在下认为单一的办法无法解决这么多流民,必须多种办法兼用。以河内的粮仓,还是用移民就粟的法子。流民闹事威胁最大的是那些身强力壮的壮丁,郡朝只要抽去这伙人,那些老幼病残难成气候。”
我立刻迁升朱应为获嘉县令,然后采用他的主意步步为营,安顿流民。首先从十万流民中选出八千健壮男子当郡县兵,扩充河内兵员不足的窘境,为防御黑山军的侵扰提早准备。然后我又按户招募农民,根据韩浩建议在获嘉西北统一开荒屯田。所有开荒田地一律成为官田,因为他们的粮食和生产工具都是官府出钱出粮借来的。
>>>点击查看《决战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