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传来的噩耗令他怔住:东宁金光寺的方丈智真法师去年圆寂了。那位方丈,不仅是寺庙的精神领袖,更在一次偶然的出差中与姜鸿辰结下不解之缘。消息中还提到,方丈智真法师的圆寂日恰巧是智真法师出家一百周年之际。姜鸿辰的心头,突然间沉重叠加着荣幸。他曾有幸在那拂晓的清晨里,感受到那位高僧散发的慈悲光芒。
突然间,姜鸿辰脑中浮现出一句话:“人心皆有佛,心中若有佛,智慧与力量便在心中求。”这份信念,在姜鸿辰的心中回荡。想到这,姜鸿辰开始回顾那过去的日子,思绪中凝聚着当年与高僧交往时的点滴记忆,仿佛就在昨日,历历在目。智真法师慈祥的面容与娓娓道来的教诲仍让姜鸿辰感悟良多。
在1997年的那个春天,姜鸿辰因其工作,随同事考察项目的原因,踏上了中国东北疆域,来到了一个名为东宁的边陲小县。这里虽地处偏远,却犹如一幅未被世俗沾染的水墨画卷,秀美的山水风光与厚重的人文底蕴交织在一起,深深地触动了姜鸿辰那颗向往探索的心灵。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淳朴热情的居民向姜鸿辰和他的同事透露了一个消息——就在这个宁静的小县里,一座寺庙正在悄然兴起,其设计建造者竟然是一位年逾百岁、已达104岁高龄的老和尚,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智慧,亲力亲为地塑造着这座承载着岁月沉淀与信仰力量的精神殿堂。
得知这一消息后,姜鸿辰的同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敬仰的光芒,他提议他们一行人去探访这位世纪老人,感受那份来自时光深处的智慧洗礼。此言一出,姜鸿辰和另一位同样对人文历史饱含热情的同事瞬间被点燃了求知的热情,他们热烈响应,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扬与古老灵魂对话的探寻之旅,期望能在老和尚的指引下,揭开东宁这片土地深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天的拂晓时分,当晨曦初露,天空泛起微蓝,姜鸿辰和两位同事如同约定般准时出现在了那辆略带乡土气息的三蹦子前。他们三人精神抖擞地挤进了这辆简易却实用的交通工具中,向着那座矗立在建设热潮中的古朴寺院进发。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三蹦子如一叶扁舟穿行在田野之间,带着他们朝着目标疾驰而去。
抵达目的地后,憨厚朴实的三蹦子车司机指着前方一条尚未铺砌的土路告诉他们,接下来的一段路程需要徒步行走,不过距离并不遥远,只需片刻脚程即可到达。于是,姜鸿辰与他的同事们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这条承载着历史痕迹的土路,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深深地印刻在这片土地上,昭示着他们对这次探访的虔诚与决心。
不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一行人便穿越了那条弥漫着泥土芬芳的土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的寺庙赫然呈现于眼前。巍峨的大殿已然完工,红墙金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彰显出庄重神圣的气息;而围绕大殿四周的院落与偏殿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仿佛是一幅生动立体的历史长卷,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
置身其中,姜鸿辰心中涌动着一股欣喜与期待交织的情感。周围忙碌的建筑工人挥汗如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构筑着信仰的殿堂;虔诚的信徒们络绎不绝,他们在施工现扬默默地祈祷,为这座未来的佛教圣地注入无尽的力量与祝福。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以及油漆未干的味道,这些看似平常的气息此刻也变得格外生动鲜明,共同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祥和的独特氛围。
就在这份喧嚣与宁静交织的时刻,一位身披杏黄色袈裟、面庞清秀的年轻僧人从寺内缓步走出,他目光清澈,神情淡然而从容。年轻的僧人径直向姜鸿辰他们走来,双方以礼相待,彼此的目光交汇中流露出尊重与理解。姜鸿辰恭敬地向僧人表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介绍自己与同事的身份,并且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表示希望能够有幸见到那位备受尊敬的百岁老和尚,聆听他深邃而睿智的教诲,以此启迪心灵,洗涤尘埃。
年轻的僧人,面容清癯而眼神清澈,他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又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师父已在静候诸位施主的到来,他已以无边的禅心感知到了各位的脚步。”说着,他那身素色僧袍在风中轻轻摆动,引领我们踏上了通往寺庙深处的小径。
沿途,我们穿行在一条尚处于雕琢之中的长廊之中,石砖堆砌而成的廊柱巍峨耸立,似乎仍在诉说着匠人们的辛勤与匠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沉香香气,那是信徒们虔诚供奉的痕迹,与悠扬的木鱼声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曲寺庙特有的宁静旋律,让人的心灵瞬间沉淀下来。
长廊尽头,一方庄重而不失古朴的方丈室赫然在目。推开门扉,我们步入其中,顿时被一股浓郁的佛门气息所包围。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室内,恰好落在老和尚身上,他正端坐在床榻边缘,那一袭洗尽铅华的僧袍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圣洁,流露出一种岁月沉淀下的庄严而又不失慈祥的气息。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眼前这位精神矍铄、年逾百岁的老和尚,竟然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份
>>>点击查看《寻觅心灵归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