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游戏名人馆”简朴的大门,映入李文博眼帘的并不是什么席德·梅尔、约翰·卡马克、威尔·怀特等游戏名人,而是一个看上去有点陌生的外国老头塑像,他好奇的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个叫约翰·赫伊津哈的荷兰学者。
“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1872年12月7日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Groningen),卒于1945年2月1日,是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1891年考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文学和梵文。1915年成为莱登大学教授,1932年任校长。1942年他被德国人逮捕囚禁,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病逝。
主要著作有:《我的历史之路》(Mypathtohistory)、《中世纪的衰落》、《明天即将来临》、《游戏的人》”
在生平简介的下面还有一行说明,介绍了约翰·赫伊津哈这个完全和电子游戏界不沾边的人为何会被放置在“游戏名人馆”的大门口,李文博仔细看了看,原来是因为这个荷兰老头在那个连电子计算机都还不存在的年月里写了一本讲解游戏的专著《游戏的人》。
在约翰·赫伊津哈塑像的旁边还立着一台像是查询机的东西,李文博走过去看了看,原来还真的是查询机,不但还能查到很多著名游戏开发人的生平,甚至连荷兰老头那本《游戏的人》都有经过中英文对照的节选版,他好奇的翻了翻,却从中看到很多让他精神一振的话语,比如“文化乃是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一开始它就处在游戏当中。在文化的最早阶段里蕴含有游戏的特质,文化在游戏氛围和游戏形态中推进。在游戏与文化的双生联合体中,游戏是第一位的”、“游戏是一种根据自愿接受但却具有绝对约束力的规则进行的活动”以及“游戏具有封闭性。游戏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时空上的独立性”等,就让他对游戏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还有游戏理论这种东西可以研究啊!”这是李文博看过《游戏的人》节选之后,另外一个感触。他原来将游戏想得很简单,或者说仅仅只考虑过如何去玩,也就是去年参加风云游戏学院短训班之后,偶尔也会琢磨琢磨如何设计一款好玩的游戏,完全没想到游戏这种东西还可以做什么理论研究。
随手按下退出键,李文博继续往“游戏名人馆”里面走,毕竟他今天来的主要目的可是要瞧瞧席德·梅尔、约翰·卡马克、威尔·怀特等游戏名人的,可不是为了来这里看看荷兰老头的。
没走多远,李文博看到紧靠着大门口的算是排在第一位的游戏名人,正是他最喜欢的《模拟城市》的创造者威尔·怀特。大幅的照片上,一身黑色皮衣的威尔·怀特揣着双手,侧着身子,深邃的目光透过镜片正望向看着照片的李文博,让人有一种直视的感觉。在照片旁是斜放着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威尔·怀特的生平介绍,从出生的年月日,到父母家庭、童年趣事,以及成长经历等等,配合着新鲜出炉的《模拟人生》中的人物形象,点点滴滴的描绘出一个普通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王牌游戏制作人。李文博看完之后,心中不禁涌上一阵冲动,一股创作激情奔涌而出,他不由得想起自己电脑上那个尚未完成的半成品游戏,“看来大家伙得加把劲了,老是这么拖下去,搞不好这游戏就不了了之了,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成为象威尔·怀特那种游戏大师的机会了”他在心中这样想。
……
“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在国内的媒体引起很大反响,不说别的,光是这全球独一份的地位就很值得宣扬宣扬,而且还有政府高官前去参观过,更有甚者,还有手眼通天的媒体挖掘出国家领导曾经发过贺电的事情,“……望‘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能为广大人民带来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虽然不知道报纸上登出来的是哪一位国家领导的贺电,但是看起来似模似样的贺词和话语还是落到很多有心人的眼中,间接地为“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今后的发展扫除了很多障碍。
作为参加过开馆仪式的媒体之一,《计算机世界报》用了半版的篇幅,以“铭记电玩历史,世界首个游戏博物馆落户北京!”为标题介绍了“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的落成和开幕,顺带着又普及了一回电玩发展简史。
作为游戏专业媒体之一,《电子游戏软件》用了6个页码的彩页,以“全球首家电玩游戏博物馆成立”为题,来介绍“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开馆的盛况,不但配上了不少馆内的照片,甚至还在文章的末尾附上了一份简化过的“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导游图和详细的开馆时间,以方便感兴趣的玩家前去拜访。
而国内的众多媒体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件事,6月19日将会在“电玩游戏历史资料馆”1楼大厅举办一个专题展会,从17日起就开始接受首日的参观预约登记,每天限3000人参观,但对于展出的内容媒体上却语焉不详,搞得众多玩友们都泡在论坛上,疯狂的发帖讨论着这件事情的真相,就像当年讨论神秘大礼和国产游戏主机的真伪一样。
北京成立“电
>>>点击查看《游戏开拓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