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把自己发现的草木命名做什么,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发癫了,希望把苹果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树’,我也只能由他,而这个世界也只能由他——因为他有这个权力!天经地义的权力!
我知道这厮,他卖给我的苹果树、苏丹草挣了大钱。他多有钱?我的人去非洲买树苗,说他在非洲建的农场,从边缘地带骑马跑到农场中心需要五天。具体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连州的边缘地带,骑马跑到连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这就是邓御夫从‘学以致用’中获得的利益。
‘利’有了,名呢?邓御夫在环州支援前线,受到陛下表彰,他还出了几本书,这些书带有详尽的非洲植物图谱,并详尽描述这些植物生长栽培技巧,它们所记载的知识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宝藏,并因此享有千古盛‘名’。这一切都是‘学以致用’。
怎么‘学以致用’,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识,需要转化成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怎么思考呢?那就举个我在黄州的例子:我在黄州听说了印刷技巧,还见过老师用石灰粉刷房子,成为‘东坡雪堂’。别人见了这个东西可能发一顿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却看到老师生活困窘,于是便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盘子上印字印画。
知行合一,就是应用你的知识触类旁通,让你的知识不再成为死读书。比如:别人只想到用印刷术印纸张,你能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别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筑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毁的城堡,或者用石灰漂白纸张……这些就是知识的运用。
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邓御夫名利双收,实至名归。而我……嘿嘿,我为人很低调的,就不说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赐乐业人,他们当初向太祖敬献了帆布。多年来这个帆布没什么大发展,但到了我手里立刻变成船帆布,变成布甲……然而,它还能做什么?
我刚才经过连州时,看农田里有人浇地,他们使用竹管打通竹节,一层层接续给田地浇水。竹管比较硬,不能随地形弯曲,而且接头容易漏水,密封不好不可能长距离输送水,突然间我想到了帆布。这种布比较厚实,吸水后棉线膨胀,可以堵塞部分中间的气孔,难道不能做成水龙带?
虽然这种水龙带也漏水,但它比竹管要好多了,尤其是这种帆布水龙带可以卷绕起来,随意搬迁。而水龙带之间的接头也好处理,随便两个金属卡子就能将接头连接起来,一节连接一节,可以随意长远,这难道不是方便百姓吗。
竹管多麻烦,平常不好拆卸,一旦干裂就用不成了,而且地势高低导致竹管不平整,密封不好就要漏水。但水龙带就不同了,它是帆布做的,无缝,不用的时候可以卷起来,用的时候就手铺在地上,一节一节的接起来,等地里不需要浇水的时候,再拆下接头收在房里,多方便。
这就是将知识化作应用,我称作‘知行合一’,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对你有用。
知识,它应该成为读书人手中的发家致富利器,应该给我们带来利益收获,而我皇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保护士大夫获得的利益,那是我们地方官当然的职责——我准备在广南东路将版权法进一步扩大,涵盖所有的创造当中。任何创造发明都可去官府申请,官府都予以保护,保护你从这项创造中获得收益的权力。”
赵兴讲到这里,学生们已经被他的思路所启发,在底下窃窃私语。赵兴继续说:“今天。我在这里,怀着感恩之心京揭开至圣先师的青铜像,怀着敬畏的心情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给你们讲这番话,让我们缅怀至圣先师的圣举,他将文明的火种传播到我们庶民,使得文字不再成为贵族的专享,使我们庶民也有机会掌握创造力、创新力,以此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让那些腐儒见鬼去吧,他们只会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告诉我们圣人在一千多年前说过什么——这没用。文明的发展,体现的是创造而不是重复。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了知识就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重复地告诉我们古人说过什么,古人说的话不能违背等等。
这就是我捐建这座礼堂的意义,这座礼堂名叫‘真知堂’、‘明堂’……
今天,我的演讲以‘礼之用’开始,为什么我要先讲‘规则’。谈到这儿,我不禁想到西园雅会,在那场聚会中,刘相公(刘挚)在场,吾师坡公在场,我们希望借这场聚会,唤起人们对周礼复兴的关注。
周礼是什么?夫子曾经哀叹:周礼不复存矣。让我们掀开历史的迷雾,寻找周礼的痕迹。周礼的特色首先是‘封建’。封建,可以用千万个词表述,但千万个词归结为一点:领地。领地意识带来了‘领域概念’,领域不是个体,是群体——我们都是宋人,宋人的内涵应该包括宋域百姓,也包含士绅,包含君王与臣民……当然也包含各个党派:新党、旧党。所以,让我们放弃党争,虚心求学。
或许你我党派
>>>点击查看《宋时明月》最新章节